2025 年 5 月 29 日為世界腸道健康日。當探討健康議題時,絕不可忽視人體「第二大腦」— 腸道。作為人體的「免疫司令部」,腸道不僅肩負消化吸收功能,更掌管 70% 至 80% 的免疫細胞。此外,腸道透過「腸腦軸」與大腦緊密聯繫,影響情緒調節、認知功能,甚至性格養成。然而現代人高脂高糖的飲食模式與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正無聲侵蝕腸道健康,令這道生命防線岌岌可危。 
腸道發出的「求救信號」,你察覺了嗎?
 
當身體出現消化功能紊亂如頻繁腹脹、便秘或腹瀉,可能是腸易激綜合徵、腸道感染等疾病的預兆;若伴隨口臭與皮膚問題,需知 80% 的毒素依賴腸道排出,菌群失調時有害菌代謝產生的硫化氫會隨呼吸散發腐臭,毒素堆積更會誘發痤瘡、濕疹等皮膚問題。此外,菌群失衡破壞腸道屏障後,致病菌與毒素入血將大幅提升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而腸道與大腦的雙向影響亦會導致情緒調控異常,臨床研究顯示抑鬱患者多伴隨腸道功能紊亂,焦慮情緒亦會反過來干擾菌群平衡。 

六大「毀腸」習慣,你中了幾項?
 
現代生活中,三高飲食模式即高脂、高糖、高鹽飲食猶如為有害菌提供「養分」,抑制雙歧桿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生長而破壞腸道微生態平衡;節食減肥行為則因過度節食導致營養攝入不足,使益生菌被迫分解腸道黏液層以獲取能量,嚴重削弱腸道屏障功能。久坐不動習性令缺乏運動的腸道蠕動減緩,毒素滯留體內進而引發胃腸功能衰退;水分攝入不足時,腸道缺水不僅引發便秘,更會減少黏液分泌,使有害菌得以釋放毒素刺激腸黏膜。負面情緒累積如焦慮、抑鬱等直接干擾腸道菌群,誘發腸易激綜合徵等消化系統疾病;而抗生素濫用問題中,頭孢、阿莫西林等常見抗生素雖能殺菌,卻也會「誤傷」有益菌,破壞菌群自然平衡狀態。 

四步構建「黃金腸道」,為健康儲值
 
科學飲食調理需增加蔬果、全穀物、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攝入,為益生菌提供「營養來源」,同時可適量攝入酸奶、泡菜等含天然益生菌的發酵食品,但需注意市售酸奶糖分普遍較高,建議選擇無糖款式或補充專業益生菌產品。建立運動習慣方面,每日進行 30 至 60 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加速腸道蠕動以縮短毒素滯留時間,即便工作繁忙亦可通過飯後散步、簡易拉伸等方式緩解久坐對腸道的不良影響。定期菌群檢測建議每年進行 1 次,以了解雙歧桿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的比例分布,及時發現菌群失衡風險。自測腸道運輸時間可採用「甜玉米測試法」,食用一小碗煮熟甜玉米後記錄從進食到玉米顆粒首次出現在糞便中的時間,正常範圍為 12 至 73 小時,若時間過短或過長需警惕營養吸收不良或毒素堆積問題。 

腸道健康的維護是一場持久戰,從日常習慣的微小改變開始,逐步鞏固腸道防線。值得關注的是,專業的益生菌補充劑能為腸道健康提供更高效的支持。保多康益體健 蘊含 12 種經科學配比的強效益生菌,配合獨家 STAR® 抗胃酸技術,確保 45 億活菌完整抵達腸道,有效調節菌群失衡,改善腹脹、便秘等不適,並從根源提升腸道免疫力。這個世界腸道健康日,不妨為腸道增添一份專業呵護,讓腸道回復活力,為健康生活奠定堅實基礎。